在内蒙古,人们为了适应游牧、寻找草场,逐水草而迁居的生产、生活习俗,油然而生的创造出一种活动式毡帐式居住建筑----蒙古包,这一以游动为主的住房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标准化。明末清初中原地区在战争中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再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满族王宫掠夺式的"圈地",使广大农民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他们为了生存,被迫"走西口","闯关东"到蒙古地区垦田谋取生路。从清初开始,大量的农民涌入,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开垦大量牧场发展种植业且从清代开始满清政府从开始禁垦蒙地,到禁而不绝,逐渐承认事实,允许在部分蒙地招垦,直到放弃禁垦,实行了"移民实边",对蒙地进行了全面放垦。而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继承了清末的放垦政策,还变本加厉的执行了"蒙地汉化"的滥垦政策,制定了许多奖励开垦的法令。
近百年的垦荒使得游牧经济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蒙古地区的生产方式呈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格局。从那时起,随着游牧方式的消失,牧民不需要搬家了。在蒙古高原上,筑室而居成为了趋势。蒙古包、牛车甚至马匹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
以上论述的是基本标准化了的蒙古包建筑及其反映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考察其历史,蒙古包建筑的材料、结构、内部装饰、形式虽都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并没有更多建筑思想和原理的出现。
蒙古包 蒙古包帐篷 毡房 豪华蒙古包 大型蒙古包